1月18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成都隆重开幕。在四川两会期间,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带来了他的建议: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基础设施,打造灾害预警领域“铁塔”模式,助力灾害预警率先在四川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四川既是“天府之国”,也是我国自然灾害最频发、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完善灾害预警基础设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四川省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灾害预警可以为民众和工程提供预警时间,减少人员伤亡、次生灾害、经济损失。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是坚决落实中央和四川省委关于‘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构建防灾减灾体系’指示的具体举措。”王暾介绍,目前四川省各涉灾部门所布设的监测预警设施(其实是广域物联网)可以通用和共用,但由于分属于不同单位和部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备和资源的浪费,也人为增加了基层管理人员和受益百姓的负担和压力,降低了综合灾害监测预警效率,可参考“一网通办”、省大数据中心的工作模式,将政务系统的统筹建设和数据互通延伸到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物联网设施。
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设施,四川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据王暾介绍,目前四川省的地质地震灾害、山洪灾害、气象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重叠性,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在各自领域已各自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在单一灾种的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备建设综合灾害预警平台的基础条件,并拟在十四五期间扩大涉灾领域的预警体系建设规模。
与此同时,四川灾害预警领域具有显著先发优势,具备开展集约化建设的人才、技术支撑。具体而言,四川在灾害预警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例如,在科研力量方面,四川有中科院山地所、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等专业科研机构;在顶尖人才方面,有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等在内的灾害预警人才队伍;在科技成果方面,“四川智造”“成都智造”地震预警、滑坡预警、泥石流预警科技成果、应用服务已经走在全国,乃至全球前列。随着灾害预警技术及解决方案日渐成熟,四川省已具备在整合、兼容各涉灾部门现有传感器、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共享化、集约化的单灾种、多灾种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技术条件。
为此,王暾代表建议:
一是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基础设施,打造灾害预警领域的“铁塔”模式。在涉灾监测预警项目立项、验收时,探索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及与灾害预警专业机构、科技企业协同(PPP)共建灾害预警网、中心、系统平台,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同时减少建设运维成本、提高建设效率,实现集约化、共享化、标准化,为全国创新示范。同时促进已建成的预警系统的信息的互联互通。
二是推动灾害预警率先在四川成为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四川省中小学、社区、化工厂等灾害风险高发区全面应用灾害预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水平。
三是开展立法调研,为灾害预警行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灾害预警具有科学性、公共安全性,既是科技创新,也是新型公共服务,需要立法保障。比如,百度总部所在的北京,就为百度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场景落地创造了有利的政策和法治环境。
新闻来源:转自中国经济时报四川